|
 |
西施舌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本草從新》
【拼音名】Xī Shī Shé
【別名】車蛤(《閩部疏》),土匙、沙蛤(《閩中海錯疏》)。
【來源】為蛤蜊科動物西施舌的肉。在朔、望大潮期間,到海濱采捕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貝殼2片,大形,質(zhì)薄,略成三角形,長約5~7厘米,高度為長度的4/5,寬度約為長度的1/2。殼頂位于貝殼背緣中部稍靠前方,高出背緣,其前方略凹,后方較為凸出,腹面邊緣圓。小月面近于橢圓形,椐面狹長,呈披針狀。貝殼表面平滑,具有黃褐色發(fā)亮的外皮,生長紋細密而顯明。殼頂?shù)仙,腹面黃褐色,貝殼內(nèi)面淡紫色。鉸合部較寬,左殼主齒1枚,呈人字形。右殼主齒2枚,呈八字形;前后側(cè)齒發(fā)達,呈薄片狀,左殼1枚,右殼2枚。外韌帶小,黃褐色,內(nèi)韌帶極發(fā)達,棕黃色。外套痕顯明,外套竇淺,呈半圓形。前閉殼肌痕略成方形,背緣延長呈帶狀,后閉殼肌痕卵圓形。足舌狀,肌肉發(fā)達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活于淺海泥沙灘。我國沿海均有分布。
【性味】《本草從新》:甘咸,平。
【功能主治】 滋陰養(yǎng)液,清熱涼肝。 ①《本草從新》:補陰,益精,潤臟腑,止煩渴。 ②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開胃,滋液養(yǎng)心,清熱息風,涼肝明目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煮食。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