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山臭草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拼音名】Shān Chòu Cǎo
【別名】悶頭花、斷腸草。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罌粟科植物大葉紫堇的全草或根。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Corydalis temullfolia Franch. 采收和儲(chǔ)藏:春、夏季采全草,秋季挖根,洗凈,曬干或鮮用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大葉紫堇 多年生草本,高30-60cm,無毛。無主根,須根發(fā)達(dá),根莖粗壯,為眾多的基生葉殘柄覆蓋。莖直立或斜生,2-3條,具5棱,不分枝或分枝;~數(shù)枚,長(zhǎng)10-30cm,柄長(zhǎng)占葉全長(zhǎng)的3/5,基部扁平成鞘;葉片輪廓卵狀三角形,二回三出全裂,末回裂片卵形,緣有圓齒,具短柄;莖生葉2-4枚,與基生葉同形而短小?偁罨ㄐ蝽斏,長(zhǎng)3-7cm;疏列花10朵左右,苞片卵形至倒卵形,上半部邊緣有圓齒;花梗略長(zhǎng)于或等于苞片;萼片鱗片狀,早落;花冠紫藍(lán)色,長(zhǎng)25-30mm,其雞冠狀突起常低而短,距狹圓錐形,長(zhǎng)略短于外輪上瓣全長(zhǎng)的1/2,外輪下瓣匙形,具爪;子房條形,長(zhǎng)10-12mm,柱頭有乳突10個(gè)。蒴果斜上,細(xì)長(zhǎng)圓柱形,長(zhǎng)4-5cm,直徑1.5-2mm,近念珠狀。種子10余粒,花期4月,果期5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000-2800m的山地林下溝邊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陜西、甘肅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【性味】苦;辛;微寒
【功能主治】活血止痛;清熱解毒。主勞傷;胸脘刺痛;坐板瘡
【用法用量】?jī)?nèi)服:煎湯,5-10g;或用根泡酒服。外用:適量,搗汁涂患處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
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