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毛脈南蛇藤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拼音名】Máo Mài Nán Shé Ténɡ
【別名】豬糞藤。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衛(wèi)矛科植物毛脈南蛇藤的全草。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.var.pubescens Makino 采收和儲藏:春、秋季采收,切段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毛脈南蛇藤 落葉攀緣灌木,高可達(dá)12m。莖干多分枝,小枝圓筒形,灰褐色,光滑無毛,有明顯的圓形小皮孔,髓實(shí)質(zhì)而呈白色;冬芽小,卵圓形。單葉互生,老時(shí)帶革質(zhì);葉柄長1-2cm;葉片近圓形、廣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倒卵形,長5-10cm,寬3-6cm,先端驟尖、短尖或漸尖,基部楔形或近圓形,少數(shù)為截形,邊緣具細(xì)鋸齒,上面綠色,下面淡綠色,上面通常光滑無毛,葉脈在下面隆起被短柔毛;ù菩郛愔辏谌~腋,排列呈短聚傘花序,或在頂部與葉對生,成聚傘狀圓錐花序,總梗與花柄等長,花直徑約5mm,淡黃綠色;花瓣5,卵狀長橢圓形長4-5mm,著生在杯狀花盤的邊緣;雄花有雄蕊5,花絲稍長,與花瓣互生,花藥2室,縱裂;雌花有雄蕊5,較短,雌蕊1枚,子房上位,近球形,花柱呈短柱狀,柱頭3裂。蒴果,通常3室,球形,直徑7-8mm,先端有宿存的短花柱,成熟時(shí)呈橙黃色,3瓣裂,裂片卵圓形,呈囊狀,每室有種子1-2顆。種子卵形至橢圓形,長約4mm,寬約3mm,表面光滑,棕褐色,外包有肉質(zhì)紅色假種皮;ㄆ5-6月,果期10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向陽山坡雜木內(nèi)和溪谷邊疏林緣。常攀附樹上或灌叢中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等地。
【性味】辛;平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利濕;消腫解毒。主熱淋;濕疹;跌打損傷;瘡瘍腫痛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0-30g。
【注意】孕婦慎服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
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