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羅漢松實(shí)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。
【拼音名】Luó Hàn Sōnɡ Shí
【來(lái)源】 藥材基源:為羅漢松科植物羅漢松和短葉羅漢松的種子及花托。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Podocarpus macrophyllus (Thunb.) D. Don[Taxus macrophylla Thunb.] 采收和儲(chǔ)藏:秋季種子成熟進(jìn)連同花托一起摘下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 1.常綠喬木,高達(dá)20m。樹(shù)皮灰白或灰褐色,淺縱裂,成薄鱗片狀脫落;枝開(kāi)展或斜展,枝葉稠宓。葉螺旋狀排列,條狀披針形,微彎,長(zhǎng)7-12cm,寬7-10mm,先端漸尖或鈍尖,基部楔形,有短柄,上面深綠色,有光澤,中脈顯著突起,下面帶白色,淡綠色中脈微突起。雌雄異株;雄球花穗狀,常3-5(稀7)簇生于極短的總梗上,長(zhǎng)3-5cm;雌球花單生葉腋,有梗。種子卵圓球形,徑長(zhǎng)1-1.2cm,熟時(shí)肉質(zhì)假皮紫色或紫紅色,有白粉,著生于肥厚肉質(zhì)的種托上,種托紅色或紫紅色,梗長(zhǎng)1-1.5cm;4-5月,種子8-9月成熟。 2.本種與羅漢松的區(qū)別為 小喬木或呈灌木狀,枝條向上斜展。葉短而密生,長(zhǎng)2.5-7cm,寬3-7mm,先端鈍或圓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多栽培于庭園,野生者極少。 2.原產(chǎn)日本。作庭園樹(shù);北京有盆栽。 資源分布:1.分布于西南及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 2.我國(guó)西南及陜西、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等地均有栽培,
【性狀】性狀鑒別 種子橢圓形、類圓形或斜卵圓形,長(zhǎng)8-11mm,直徑7-9mm。外表灰白色或棕褐色,多數(shù)被白霜,具突起的網(wǎng)紋,基部著生于倒鐘形的肉質(zhì)花托上。質(zhì)硬,不易破碎,折斷面種去皮厚,中心粉白色。氣微,味淡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羅漢松種子含羅漢松內(nèi)酯(inumakilakilacrtone)A、B、C、D、E及羅漢松內(nèi)酯A葡萄糖甙(inumakilactone A gluco-side),竹柏內(nèi)酯(nagilactone)C、F;ǚ壑泻24(ζ)-膽甾-5烯-3β,26-二醇[24(ζ)-cholest-5-ene-3β,26-diol],24(ζ)-乙基-25(ζ)-膽甾-5-烯-3β,26-二醇[24(ζ)-ethyl-25(ζ)-cholest-5-ene-3β,26-diol]、對(duì)香酸(p-coumaric acid)、芹菜素(apignenim)、穗花杉雙黃酮(amentoflavone)。
【性味】甘;性微溫
【功能主治】行氣止痛;溫中補(bǔ)血。主胃脘疼痛;血虛面色萎黃
【用法用量】?jī)?nèi)服:煎湯,10-20g.
【各家論述】 1.《物理小識(shí)》:補(bǔ)腎,益肺。 2.《本草綱目拾遺》:治心胃痛,大補(bǔ)元?dú)狻?br>3.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:治血虛面色萎黃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
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