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蛞蝓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出自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
【拼音名】Kuò Yú
【英文名】Limax, Slug
【別名】陵蠡、土蝸、附蝸、蜒蚰、托胎蟲、蛞蝸、鼻涕蟲、蜒蚰螺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蛞蝓科動物黃蛞蝓、野蛞蝓的全體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Limax frauus(Linnaeus)2.Agriolimax agrestis(Linnaeus) 采收和儲藏:夏季于潮濕陰暗處捕捉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 1.黃蛞蝓,無外殼,體柔軟,呈不規(guī)則的圓柱形,體前端寬大,后端狹小,尾部具有短的尾嵴。在活動時,最大者體長可達120mm,體寬12mm。頭部具有2對淺藍色的觸角,大觸角頂端具眼點。在身體背部前端的1/3處,有一橢圓形的外套膜,其前半部呈游離狀態(tài)。背面具有同心圓的皺褶。體呈黃褐色或深橙色,具有分散淡黃色的斑點,靠近足部兩側(cè)的顏色較淺,跖足為淡黃色。貝殼退化為內(nèi)殼,包在外套膜內(nèi),為一薄而透明、橢圓形的石灰質(zhì)板。背部具有明顯的生長紋。 2.野蛞蝓,無外殼,體柔軟光滑,呈不規(guī)則的圓柱形,尾部狹長,具有鈍的尾嵴;钸\輸早展時,體長30-60mm,寬4-6mm,內(nèi)殼殼長4mm,寬2mm。體表呈灰色、黃褐色或暗褐色,有的個體有淺的和不明顯的暗帶紋或斑點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活于陰暗潮濕、腐殖質(zhì)多的地方。畏光怕熱,白天匿藏,夜晚及陰雨天活動,雜食性,喜食蔬菜、瓜果、植物葉及幼苗等,也食人們食物的殘渣。為農(nóng)業(yè)害蟲。分布于黑龍江、吉林、新疆、江蘇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云南及北京、上海等地。 2.生活習性同上種。 資源分布:1.分布于黑龍江、吉林、新疆、江蘇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云南及北京、上海等地。 2.分布于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新疆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貴州、去南、西藏等地。
【化學成份】全體含一種特殊的凝集素(specific lectin):唾液酸(sialic acid)。
【藥理作用】蛞蝓混懸液以800mg/kg劑量給荷瘤小鼠灌胃,24h后對ARS肉瘤(腹水型)即表現(xiàn)為明顯的抑制作用。抑制率達47.4%;而給藥劑量為120mg/kg時,48h抑瘤率可達51.6%。對Lewis肺癌抑制率則蛞蝓混懸液以800mg/kg劑量給藥,24h為最佳,抑瘤率為30%以上。離體實驗表明,其0.6%蛞蝓浸出液明顯抑制肺癌細胞(A549)生長。而蛞蝓混懸液600-1200mg/kg劑量給小鼠灌藥7天,對P388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。其中900mg/kg劑量效果最好。
【性味】味咸;性寒
【歸經(jīng)】歸肝;肺;大腸經(jīng)
【功能主治】祛風定驚;清熱解毒;消腫止痛。主中風?僻;筋脈拘攣;驚癇;喘息;咽腫;喉痹;癰腫;丹毒;痰核;痔瘡腫痛;脫肛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焙干研末或研爛為丸,2-3條。外用:研末或搗敷,5-10條。
【注意】 1.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非真有風熱者不宜用,小兒薄弱多泄者不宜用。 2.《得配本草》:畏鹽。
【附方】①治陽火躁擾,陰血虧竭,賊風乘虛人中經(jīng)絡,至成口歪身僻,四肢攣縮者: 用五加皮六兩,當歸身四兩。共酒炒,研細末,蜒蚰百枚,研爛為丸。(《方脈正宗》)②治一切痰火風喉癥: 青脆梅子百枚, 活蜒蚰一、二百條,同放瓦罐中,每日將梅取出,曬后仍入罐中,明日再曬,以收干汁為度,再用微火烘干,用則以一個噙化,或炙脆研末,加入諸藥內(nèi)。 (《種福堂公選良方》)③治喘息: 蛞蝓一百條。洗凈,加貝母適量,同搗如泥,為丸,每次五分,日服二次。 (《吉林中草藥》)④治閉經(jīng)瘀血作痛: 蛞蝓(醋炙)為末,泡酒服,每次一錢。 (《泉州本草》)⑤治痔熱腫痛者: 蛞蝓、京墨研涂妙。(《婦人良方》)⑥治丹毒癰腫: 活蛞蝓數(shù)只。醋浸搗爛,入冰片少許敷患處。(《泉州本草》)⑦治腳腔爛瘡,臭穢不可近: 蜒蚰十條。瓦焙研末,油調(diào)敷之。 (《救急方》)
【各家論述】 1.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蛞蝓,味咸、氣寒、無毒。 2.《經(jīng)》曰:清靜則肉腠閉拒,雖大風苛毒,弗能害也。如陰血虧竭,陽氣躁擾,則腠理不密,賊風乘虛而入。風主搖動,中于經(jīng)絡,故歪僻、攣縮、軼筋、筋急所自來矣。又風為陽邢,筋脈得之皆燥急,咸寒能益陰潤燥軟堅,則筋脈舒緩,經(jīng)絡通達而諸證除矣。驚癇者風熱也,脫肛者大腸熱也,WAN跌者血脈傷必發(fā)熱也,咸寒總除諸熱,所以主之。 3.《本經(jīng)》:主賊風WO僻,軼筋及脫肛,驚癇攣縮。 4.《本草衍義》:治蜈蚣、蝎毒。 5.《綱目》:治腫毒熱,熱瘡腫痛。 6.《本草匯言》:善治一切風熱火燥為眚,一切風熱火痰為病。 7.《本草崇原》:主定驚清熱,解毒輸(舒)筋。治咽喉腫痛,風熱喉痹,納入喉中,令吞下。 8.《得配本草》:消痰核。 9.《泉州本草》:通經(jīng)破瘀,解毒消腫,利小便。主治月經(jīng)閉止,癥瘕腹痛,損傷瘀血作痛,癰腫丹毒。 10.《吉林中草藥》:疏風,鎮(zhèn)驚,固脫。治熱瘡腫痛,支氣管炎,脫肛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
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