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珂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唐本草》
【拼音名】Kē
【別名】馬珂、馬珂螺(徐表《異物志》),珬(《通典》),馬鹿貝(《動物學大辭典》)。
【來源】為蛤蜊科動物凹線蛤蜊的貝殼。一般在冬季及春季采捕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貝殼2片,堅厚,呈長橢圓形,長約40~58毫米,高度約為長度的3/4,寬度約為長度的1/2。左右兩亮相等。殼頂光滑,位于背緣中部,稍靠前方,高出背緣。由殼頂向前、后邊緣呈半圓形,小月面和楯面極寬大,呈心臟形。殼面有極顯明的生長紋,在中部和腹緣上方,形成同心圓的凹線。殼頂略呈藍色,腹面為黃褐色。自殼頂至腹面有與殼面顏色不同、寬狹不等的放射狀色帶。貝殼內面黃白色,鉸合部主齒及側齒均為片狀,主齒后方有強大的內韌帶,外套痕粗而明顯,外套竇深而鈍;后閉殼肌痕稍大,近圓形,前閉殼肌痕較小,呈桃形。外套膜邊緣成雙層,內緣具觸手,外層光滑。足部大,末端橫切面呈菱形。水管短,愈合,末端具小觸手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活于淺海海底。分布黃、渤海淺海區(qū)。
【功能主治】 ①《別錄》:主消翳膜及筋胬肉,并刮點之。 ②《唐本草》:主目中翳,斷血生肌。
【用法用量】外用:研末點眼。
【附方】治眼亦痛后生膚翳,遠視不明,癢澀:馬珂三分,白龍腦半錢,白礬灰一錢。同研如粉。每以銅箸取如米許,點之。(《圣惠方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
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