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虎皮草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出自《陜西中草藥志》。
【拼音名】Hǔ Pí Cǎo
【英文名】Herb of Bigleaf Goldsaxifrage
【別名】豬耳朵、牛耳朵、大葉金腰、馬耳朵、龍香草、龍舌草、大腳片、大葉貓眼睛、虎草、坑草、悶雞心、毛白菜、大虎耳草、巖烏金菜、斗甲、大葉毛大丁、巖窩雞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虎耳草科植物大葉金腰的全草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hrysosplenium macrophyllum Oliv. 采收和儲藏:春、夏采收葉,曬干或鮮用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大葉金腰 多年生草本,高8-16cm。有伸長的匍匐莖和發(fā)達的棕色須根。莖肉質多汁,紫紅色,疏生有棕色柔毛或幾無毛,基生葉數(shù)枚;葉柄長0.8-1cm,具褐色柔毛;葉片革質,倒卵狀匙形,長3-20cm,寬2-11cm,先端鈍圓,基部漸狹成柄,近全緣或有波狀齒,上面深綠色,有棕色毛;莖生葉小,匙形。不孕枝長達45cm;葉互生,匙形,頂部的葉稍密集;ㄇo自基生葉間抽出,莖生葉通常1片。多歧聚傘花序頂生;苞片卵形或闊卵形,長0.5-1.7cm;花兩性,單花被;萼片4,白色或淡黃色,花后變綠色,直立,卵形;雄蕊8,長6-8mm,較萼片長;雌蕊心皮2,子房半下位,與萼筒相結合。蒴果水平開展,中央凹入,喙各具1針狀毛。種子卵形,微小,有乳頭狀突起,暗紫褐色,花期3-4月。果期5-6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000-2200m的山坡林下或溝邊陰濕處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陜西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貴州、江西、安徽、廣東等地。
【性狀】根莖長圓柱形,長短不一,直徑約3mm,表面淡棕褐色,具縱皺紋,被纖維狀毛,節(jié)上有黃棕色膜質鱗片,及多數(shù)不定根。不育枝細長,葉互生,莖圓柱形,疏生褐色長柔毛,通常具1葉片,葉多皺宿卷曲,展開后葉片多呈倒卵形或寬倒卵形,上面灰綠色或綠褐色,疏被刺狀柔毛,下面棕色,葉柄較長,有棕色柔毛。有時可見聚傘花序,花序分枝疏生褐色柔毛或近無毛;苞片卵形或狹卵形,萼片黃綠色,卵形。或已結果。氣微,味淡、微澀。
【化學成份】葉含槲皮素(quercetin),葉甜素(phyllodulcin)及一種黃酮類化合物。
【性味】味苦、澀、性寒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解毒,止咳,止帶,收斂生肌。。主臁瘡;燙傷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30-60g。外用:搗汁或熬膏涂。
【各家論述】 1.《浙江天日山藥植志》:治小兒驚風。 2.《陜西中草藥》:清熱解毒,生肌,收斂。治臁瘡,燙火傷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 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