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紅車軸草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中國藥植圖鑒》
【拼音名】Hónɡ Chē Zhóu Cǎo
【別名】紅三葉、紅菽草、紅荷蘭翹搖、紅花苜蓿、金花菜(《國產(chǎn)牧草植物》),三葉草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。
【來源】為豆科植物紅車軸草的花序及帶花枝葉。6~7月采收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,高30~80厘米,有疏毛。葉具3小葉,互生;葉柄長;小葉卵形或長橢圓形,長3~5厘米,先端鈍或凹,基部圓楔形,邊緣有毛茸,細(xì)鋸齒;托葉卵形,先端甚尖;ǘ鄶(shù),密集成頭狀的總狀花序,出自葉腋,具大型總苞,總苞卵圓形;萼筒狀,萼齒5,尖銳,具長毛;花冠蝶形,淡紅色或淡紫色;雄蕊10,兩體;雌蕊1,花柱絲狀,無髯毛。莢果小,包被于宿存的萼內(nèi),多數(shù)含1粒種子。種子腎形,黃褐色或黃紫色;ㄆ5~6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我國各地均有栽培或野生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 全草含鷹嘴豆芽素A和B(即刺芒柄花素、染料木素、大豆黃酮。紅車軸草根甙、紅車軸草素等異黃酮成分。鷹嘴豆芽素A、B及染料木素、大豆黃酮都有雌激素作用。每100克干草的雌激素活性相當(dāng)于雌二醇0.550~0.565微克或己烯雌酚2~17微克或8~30微克。鷹嘴豆芽素A和紅車軸草根甙還有抗真菌的作用。異黃酮的含量:地上部分高,根中低;在生長期中,花期含量高。各種異黃酮化合物中,鷹嘴豆芽素A、B是該草的主要成分。另含黃酮類柳穿魚甙和紅車軸草亭。 以干重計算,蛋白質(zhì)的含量在生長后期達(dá)23%,含有各種必需氨基酸。糖類的含量為24.4%,中有蔗糖、葡萄糖、果糖、木糖和淀粉等。全草中尚有胡蘿卜素、維生素D和E。胡蘿卜素的含量在開花期最高,α和β胡蘿卜素的含量在春季開花期為4.3和53.6毫克%、在夏季開花期為3.2和45.9毫克%。 葉含葉酸和5-甲酰四氫葉酸、少量甾醇、甘油酯、烴類、磷脂、糖脂等脂類成分;ㄖ泻~豆甙、異鼠李素、車軸草醇等多種黃酮成分,及水楊酸、對羥基桂皮酸和揮發(fā)油(含糠醛)等。鮮草中含紫苜蓿酚約15.5微克/克,主在葉部;干草中較少。
【藥理作用】在體外有抑制草履蟲的作用(0.2%醇浸劑可使草履蟲于30分鐘內(nèi)停止活動)。國外民間有用其做抗瘧藥者,亦有用祛痰、解痙作用以治百日咳及支氣管炎者。其中所含之甙性成分,三葉豆甙、異三葉豆甙或Trifolianol皆無生理活性。其花粉對某些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抗菌作用。其果實(shí)對大鼠有雌激素樣作用,曾報告其水性提取物予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,有某些抗腫瘤作用,能阻止肉瘤-45之生長,但對艾氏癌無效;此種提取物新鮮制備者無效,必須將其滅菌提取物在4℃下貯藏100天以上,方能發(fā)揮作用;故推測其有效成分可能系某種變性蛋白質(zhì),而非生物堿。此植物對牲畜可引起光致敏性皮炎,毛發(fā)結(jié)成球狀,牛、羊等食之可引起流涎、食欲減退等中毒癥狀,此與其中所含之紫苜蓿酚有關(guān)。
【功能主治】《中國藥植圖鑒》:鎮(zhèn)痙,止咳,止喘。全草制成軟膏,治局部潰瘍。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