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豐花草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拼音名】Fēnɡ Huā Cǎo
【別名】假蛇舌草、波利亞草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草科植物豐花草的全草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Borreria stricta (L.f.) G.F.W.Mey.[B.pusilla(Wall.)DC.] 采收和儲藏:夏。秋季采收(海南省全年均可采),鮮用或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15-60cm。莖纖細(xì),單一或下部分枝;枝有4棱,棱上被毛。葉對生;近無柄;托葉與葉柄合生,寬而短,頂有數(shù)條棕紅色長刺毛;葉條形或披針狀條形,長2.5-5cm,寬2.5-6mm,先端漸尖,基部漸狹,兩面粗糙,干時邊緣背卷。球狀聚傘花序腋生;無總花梗;小花數(shù)朵至多朵;小苞片絲狀,長于花萼;萼筒長約1mm,頂部4裂,裂片線狀披針形;花冠白色,近漏斗形,花冠筒長1.5-2.5mm,里面無毛,頂部4裂,裂片線狀長圓形,長不到1mm;雄蕊4,花藥心形,伸出。蒴果長圓形或倒卵形,長約2mm,直徑1.5mm,先端被柔毛,成熟時從先端向下開裂;種子狹橢圓形,腹面有溝槽,暗褐色。生于空曠草地、山坡或路邊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空曠草地、山坡或路邊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臺灣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種子含脂肪酸(fatty acid),氨基酸(amino acid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,熊果酸(ursolic acid),蕓香甙(rutin)和槲皮素(quercetin)。
【性味】苦;涼
【功能主治】活血祛瘀;消腫解毒。主跌打損傷;骨折;癰疽腫毒;毒蛇咬傷
【用法用量】外用:適量,搗敷。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 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