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草血竭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
【拼音名】Cǎo Xuè Jié
【別名】回頭草、草血結(jié)(《滇南本草》),土血竭,拱腰老(《中藥形性經(jīng)驗(yàn)鑒別法》),金黃雞(《滇南本草》整理本),迂頭雞、一口血、蛇疙瘩(《四川中藥志》),紫花根、地蜂子、地黑蜂、老腰弓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。
【來源】為蓼科植物草血竭的根莖。秋季采挖,去凈莖、葉、泥砂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,高約40厘米。根莖塊狀,棕黑色,具多數(shù)細(xì)根。莖纖細(xì),綠色,有棱,無毛。根生葉披針形至矩圓狀披針形,長(zhǎng)8~22厘米,寬6~45毫米,先端尖或銳尖,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,全緣略反卷;上面綠色,下面粉綠色;兩面中肋均凸出;葉柄長(zhǎng)5~12厘米。莖生葉互生,葉柄長(zhǎng)1.5~3.5厘米,有時(shí)近于無柄,托葉成鞘狀,其余均同根生葉。穗狀花序,長(zhǎng)約3~8厘米;苞片和小苞片均膜質(zhì),披針形,背面有一褐色中脈;ǖt色,花柄短;花被5裂,覆瓦狀排列;雄蕊5;子房卵狀而扁,花柱2裂。小堅(jiān)果三棱形,黑褐色有光澤。花期夏季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山石間或草坡。分布云南,四川、貴州等地。產(chǎn)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【性狀】干燥根莖呈扁圓柱狀,常踡曲,兩端略細(xì),長(zhǎng)2.5~7厘米,徑1~2厘米,表皮黑棕色,有較粗橫紋,有的成節(jié)狀,殘留少量葉基和須根。質(zhì)硬,不易折斷。斷面不平坦,紅棕色,維管束呈黃白色,點(diǎn)狀排成一圈。味澀。以無須根、心紅棕色者為佳。
【炮制】除去雜質(zhì)及殘存須根,洗凈,潤(rùn)透,切片曬干。
【性味】 ①《滇南本草》:微溫,苦辛微澀。 ②《四川中藥志》:性涼,味酸,無毒。
【功能主治】 散血止血,下氣止痛。治慢性胃炎,胃、十二指腸潰瘍,食積,癥瘕積聚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浮腫,跌打損傷,外傷出血。 ①《滇南本草》:寬中下氣,消宿食,消痞塊年久堅(jiān)積板硬,胃氣疼,面寒疼,婦人癥瘕。消浮腫,破瘀血,止咳嗽。 ②《四川中藥志》:散血,止血。治丹停,黃腫,無名腫毒及婦女火疳病,并涂蛇咬傷。 ③《云南中草藥選》:止血止痛,收斂止瀉。治慢性胃炎,胃、十二指腸潰瘍,跌打損傷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。
【用法用量】?jī)?nèi)服:煎湯,1~3錢;入散劑或浸酒。
【附方】 ①治男女痞塊疼痛,癥瘕積聚:草血竭焙為末。每服一錢,沙糖熱酒服。氣盛者,加檳榔、臺(tái)烏。(《滇南本草》) ②治寒濕氣浮腫:草血竭三錢,茴香根三錢,草果子二錢。共為末,同鰍魚煮吃三、四次。(《滇南本草》) ③治菌痢:草血竭干粉一錢至一錢五分,吞服,一日三次。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 ④治外傷出血:草血竭研粉外涂傷口。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 |
|
|